当前,疫情防控正转入新的阶段,海门街道坚决贯彻上级部署,借“三力”巧耦合,构建以党员先锋为主体的应急管理体系,闻令而动、听令而行、冲锋在前,不断强化疫情防控工作的“韧性”,让党旗在群众需要的“第一线”高高飘扬。
强引领力
精细治理游“韧”有余
海门街道严格落实“村居党组织—网格党支部—微网格党小组(宅上党小组)—党员中心户—党员中心户”的五级工作体系,结合在职党员“双报到 通通在”活动,依托“三会一课”、专题培训等党员教育活动的载体优势,用活用好“小区党支部”微信群、“宅上党小组”等线上线下红色阵地,引导群众以平稳的心态理性应对新形式、新变化的要求。按照“重点人群不失管”的原则,以年龄、基础疾病、疫苗接种为标准,分类建立“红、黄、绿”标识的三类重点人群健康监测台账,及时做好心理疏导、矛盾调解、健康指导等工作。保证“红色”人群每天1次,“黄色”人群2天1次随访,“绿色”重点人群一周1次随访,确保第一时间掌握身体状况,第一时间协调解决突发问题。目前,红色标识管理7298人,黄色标识管理5589人。
“那几天,家里老老小小都阳了、都在发热了!小孩特别害怕,天天哭个不停。幸好黄老师给我们及时做了心理辅导,焦虑得到了缓解!”金色维也纳居民徐燕说道。在“邻立方”小区党支部,“心晴”工作站的成员老师黄锦锦开通了“话心晴”服务热线,线上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热线,为阳性患者提供心理疏导。在短短两周,提供了“心理赋能”志愿服务50余次,有效缓解群众焦虑,确保疫情防控“迎峰转段”平稳有序。
强战斗力
民之所困迎“韧”而解
老、幼、孕等七类重点人群是新阶段下的重点人群,需要重点关注联系和服务保障。海门街道党工委在第一时间安排部署“保运转、惠民生”的相关工作,突出用药难、就医难等重点问题,放爱心服务卡3400余张。重点人群“一对一”服务体系,通过每日问询、关爱上门等一系列举措关心关爱重点人群,梳理形成1500余份爱心帮扶“台账”。延伸“红色网格群”的联系功能,畅通线上求助渠道,解决居民燃眉之急。设立“爱心互助药箱”90余个,发放“爱心防疫包”上千份。
“两小时后再把物品拿进去,服务卡片上有我的联系方式,有困难随时可以联系我。”拿着“防疫包”的孙尚斌老人的眼眶打量着泪水。这种特殊的缘分来自于“骑”心协力卡的结对。海门街道狮山路社区党组织联系了辖区内的10名“外卖小哥”成立“红色骑手服务队”,为结对对象提供免费代购服务,在特殊时期架起了重点人群与外界的桥梁。与此同时,这种无触配送的方式大大减少了重点人群与外界的接触,降低了感染几率。
强执行力
分类定策强“韧”有力
海门街道狠抓医疗资源的储备工作,成立药品保供专班,积极协调拓宽急需药品的采购渠道,联合万高药业、万福堂等医药类“两新”党组织合力推进,确保药物供给量稳定。突出农村地区、养老机构等重点部位,强化医疗救治能力,提升分级分类的诊疗能力,62家村(社区)卫生室可就近就医,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发热门诊提供24小时咨询就医服务,根据病情上下转诊,有效疏解诊疗压力。截至目前,街道范围内村(社区)卫生室储存解热镇痛类药品12000余盒、止咳类1500余盒。
“回去把退烧药吃了,不要慌!降压药也照常吃,后面有啥不舒服的随时打我电话。”海门街道双高村的家庭医生张红为阳性患者开了退烧药,稳定了患者慌张的情绪。村党总支化“静态管理”为“动态守护”,指导抗原自测、免费发放退烧药500多份,密切监管慢性病患者的病情动态,让辖区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便捷的医疗服务。